重点推荐|泱泱淄博(大散文)
作者 崔洪国
“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荡荡薰风,泱泱大典。”泱泱淄博—如水之流响,山之出云,浩渺深远,气势宏大,风物广博,厚重沉凝,确乎再合适不过。
——题记
一
“昼晷已云至,宵漏自此长。”一年中最长的夏至到了。夏至前后的几日,行走在淄博的大地上,傍晚的太阳行进特别慢。在交替的时空中,这几天的时间实在漫长,很多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淄博这几天,我的这种感觉尤其特别。近处是一片水面,没有那种半夏的风吹,波平如镜。水上有一座桥,两边是青绿的廊道,点缀着一些已过盛花期的金鸡菊、蜀葵和叫不上名的黄色小花,被黄昏的落日涂上了一层更加斑斓的色彩。水中有两只黑天鹅和一群戏水的游鱼相安无事地游荡着。走过小桥,它们就游拢过来,天鹅欢叫,鱼儿蹦跳,随着行人走远,它们也逐渐地向着远处的水面游去。黄昏的夕阳落在水面上画出金黄的、圆圆的轮廓,把那些廊道上青绿的树影拉得很长,天鹅和游鱼就在那些影子之间自由地穿梭着,很快也成了一幅黄昏的诗意画卷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静相宜的构图元素。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光影。
远处是苍茫的原野,麦子收割完了,麦茬像裁剪过一般,在散发着夏日气息的田野上立着。棒子棵从麦茬和麦垄间蹿升出来,在如流的时序中调整着频道,不急不慢地更换着不同季节的叙事。刚刚下过一场透地的雨,那些棒子棵喝足了水,长势旺盛。田间还种了不少的果树,有成架的葡萄攀援过栅栏墙,恣肆地蔓延着。有一个一个零星的院落散布在田野的远处和深处。田野的一侧是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居民楼,周围有不少的村回迁到这些楼上了,还有的在平原的深处坚守着已经习惯的岁月和烟火。另一侧是连通淄博和济南的繁忙国道,正有车辆来回奔忙着。路边高低起伏地耸立着无数郁郁葱葱的杨树,叶子汪洋成翠绿的海。那轮夕阳就在绿色的海面上空缓缓地,缓缓地行进着。云霞灿烂,夕阳在云霞的簇拥下也微笑成了一张慈眉善目的脸,像田野深处村庄里走过来的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欲言又止。在彼此的守望中,慢慢地沉入了辽阔无垠的大地。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当黄昏抵达辽阔大地,当夕阳沉入无边的夏夜,平原上吹过的风弹奏起齐风韶韵的交响,雄浑,厚重,苍茫,成了这片土地最恰如其分的表达。怎么形容淄博,怎么形容这片齐文化的故地呢?从几年前开始构思关于淄博的散文起,我就在想,一直不断地想,行走在淄博大地上的这几天,我一直冥思苦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汇串联起这片文化厚重土地的自然和人文呢?特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齐文化催生出的匠心,包容,礼让,诚信,谦逊,厚德,舍得—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可能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符号,但当赓续和传承把这些符号根植到这片沃土的深处,最终厚积薄发成一种行为的范式,那就是独具辨识的自然和人文叠加产生的精彩蝶变了。一直冥思苦想,百思不解的我,短短几天里,最近距离,很质感的接触和碰撞到那种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文的脉动,目送着那轮夏至的夕阳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展示着自己的壮美和雄浑,我突然豁然开朗,想到了两个字:泱泱。“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荡荡薰风,泱泱大典。”泱泱淄博—如水之流响,山之出云,浩渺深远,气势宏大,风物广博,厚重沉凝,确乎再合适不过。
二
如今,在淄博博山,琉璃更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在传承,但从历史的时光隧道回溯,博山琉璃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展和古老工艺匠心独造的留存和光大。我们那天去的那家琉璃馆从外面看朴实无华,甚至摆厅墙壁还保留着水泥青砖的原始模样,也可能是建馆之初有意为之,仿佛这样才更能表达琉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种原初和本真。但几个馆内摆放的琉璃制品,每件看上去都精雕细琢,质地细腻光滑,色泽精彩华美,大有大的精工,小有小的精微。在琳琅满目之间,红、黄、绿、蓝、紫等不同的色彩如繁华似锦,扑面而来。正如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勇庐闲诘》所述:“套之色有红,有蓝,有绿、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叠套,雕镂皆精绝。”“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源乎清妙。”因其雕镂精绝,所以每一件雕琢的鱼雁花草,山川鼎彝都栩栩如生。曾经,随着每一件精品走南闯北和漂洋过海,都把这些栩栩如生背后的匠心和故事传播到了天南海北和四面八方。这种传承,从最早的西周,历经盛唐和隆宋,一直绵绵不绝延伸到今天。如今,虽然不是千家万户必备应需,当作为一种绵长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自然应该一脉相承地创新和永留。
琉璃馆后面的手工作坊依然热火朝天,如火如荼。作坊里的匠人分工精细,每个人手中握着一根长长的把手,一头挑着琉璃制品,在各个火炉之间来回一路小跑。炉子里的火焰旺旺地燃烧着,吐着冒着火星的火舌和火苗。从馆里的人员介绍,炉火温度是琉璃烧制的灵魂,温度过高,琉璃会变形甚至炸裂;温度过低,则无法形成完美的结晶。匠人需要根据琉璃的种类和大小,精确控制炉火的温度。一件琉璃制品,从选料到烧制到打磨成品,短的要一周,长的需要十多天的时间。每一件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精品背后,要经历多少的火烧淬炼才能浴火重生。作坊的那些工人看着年龄都不小了。制作琉璃,因其工艺复杂,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有对这份手工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执着。如果没有这份执念,别说每天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与那红通通的炉火对话,可能好奇地看过那样的场景就转身了。所以,对于淄博琉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能够更好传承下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话题。
后来,我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到了巧媳妇齐民要术酱文化馆。“巧媳妇”自然是大名鼎鼎了,我家里一年四季用的最多的就是“巧媳妇”牌的酱油和醋。这家“巧媳妇”离着我故乡鲁北的老家就是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我竟然一直不知道。微信中问妻子,她还知道就在我们老家不远呢,我这真是孤陋寡闻了。“巧媳妇”一直把贾思勰作为自己制酱的鼻祖,始终把他传下的制法奉为圭臬。展厅好几处都是关于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介绍。贾思勰是北魏高阳人(今淄博市临淄区高阳村),在任职期间,著述了《齐民要术》,填补了商周以来关于酱制品酿造方法、工艺的空白,书中记载了10种制曲工艺、46种酿酒制品和25种制醋方法,多次写到“澄取清汁”、“酱清和之”等关于大酱的衍生品,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酱油。
早期,制酱和制作琉璃其实都是靠手工。因为所有关于制酱传承的工艺都是靠手工制作。我在“巧媳妇”酱文化馆还看到了他们手工制作区的酱缸和工艺流程,当然,这更多是展示的。所过之处,能够闻到酿制的酱醋飘溢的清香。但是,与琉璃手工制作不同的时,我还看到了“巧媳妇”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车间,生产规模绝非简单的人工可以相比。每天都有无数“巧媳妇”带着醉人的香气进入了千家万户。也没有太复杂的原因,无非是酱醋是每天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产品不缺市场。相比而言,琉璃可能不是每家每户必备品,博物架上摆与不摆,不会对生活的烟火气有什么影响。但从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角度,做一些琉璃制品的文创和文旅赋能文章,也许对于琉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另一条蹊径,会别有洞天。
三
在“巧媳妇”酱文化馆,关于“五味调和”的解读引起了我的注意,所谓的五味就是我们熟悉的“酸甜苦甘辛”,在酱醋的酿制中是调味的最高境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从另一个维度也可以解释为以齐文化为渊薮,以前面我论及的泱泱淄博文化精神的精髓。当然,和是一个和合为美,天下大同的概念,但在文化厚重的淄博,这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可能比其他很多地方更加明显。琉璃炉中闪烁的火光在我的心中激荡着,“巧媳妇”关于“五味调和”的解读让人突然想起了了一种我们经常说到的淄博现象—淄博烧烤。这个在2023年爆款的网红一直到如今,就如淄博琉璃炉中的火焰一样,持续持久的燃烧着,始终高居各大媒体的排行榜,并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为人惊叹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热议—不是炒作话题的那种热议,而是作为一种大流量催生的正能量现象被人们研究、转发、分享乃至复制、传播。
淄博烧烤最爆款的2023年夏天,我从各个维度观察这个现象的同时,没有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进行了沉浸式体验。受淄博几个同学相邀,我们济南和潍坊几位同学一起驱车相聚到淄博,在炎炎的夏日加入到了“进淄赶烤”的人流。我记得还没到八大局,就为那种人山人海的气势深深震撼了。到处都是涌动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摊点。我们也被人流裹挟着在八大局那条街上拥挤,虽然街不长,因为处在人气流量高峰,从南头到北头也得像穿过一条长长的,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的廊道。人很多,但很有序。我主动询问了八大局附近住的一位大爷一个地名,他很热心地地告诉了怎么走,怎么拐,最后要带着我前往。同学张琳丽上前说:“这是同学,从济南过来吃烧烤的。”老人家才恍然大悟,又满面春风的去为别的游客答疑解惑。穿过拥挤的人流,走到八大局北边,在一个长条的桌子旁我们坐下来,点上了烧烤,装好了小炉子,自力更生地分享了“进淄赶烤”的独特美食和美味,如今想来都垂涎欲滴。
从那时起,淄博烧烤一直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为人们津津乐道。关于淄博烧烤的视频、文章、网评像伴随着淄博烧烤一路走红的美味美食和文旅创意一样汗牛充栋;四面八方的人们“进淄赶考”遇到的风土人情和传说传奇层出不穷,在这里不再多赘述。当时大家感受最深的是淄博这座之前不温不火的城市经受住了炎热的夏天和红火的淄博烧烤的“烤验”,“你码上说,我马上办”“我家有地方,到我家来住”“做人做事靠的是诚信,缺斤少两的事咱不干”的口口相传诠释的淄博文化基因中的包容,礼让,诚信,谦逊,厚德,舍得的灵魂和精神,这也是淄博烧烤出圈的文化密码。淄博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的于菲菲教授在案例式教学中分享了《淄博烧烤从“流量”到“留量”的蝶变》,对我触动很深,大家也是受益良多。
发言中,大家见仁见智,我代表小组发言的时候说了这样几点体会,我说,淄博烧烤之所以从流量到增量到留量,之所以从大流量澎湃成持久的正能量,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讲是厚重的齐文化在一个点上的厚积薄发;是疫情过后人们在困惑和彷徨中亟待找到一个情绪释放的切口,淄博烧烤作为美味对人感觉感知的冲击无疑成为了这个情绪释放的最佳点。在整个过程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无缝对接,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有序的管理,调动民间的力量推动男女老少共同参与,串联区域丰富的文旅资源提升文旅品质,释放东西南北全域旅游的势能。通过各种资源的高效整合和配置,解锁深藏在这片土地深处的文化密码,融入到人好,物美,心齐的行动自觉,用淄博人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行为范式诠释了一座城市的厚度和温度,提供了充满温暖和温情的美食和人文大餐,最终指向了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烧烤各地都有,但一个小小烧烤带火了一座城市,把这个城市厚重厚积的文化基因催生成一种气势磅礴的行动力量,铸就一个城市的自信,在淄博,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
四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化的熏染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但深植在历史和文化的经络中,就会化风成俗,从教化育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信仰和根深叶茂的精神和行动力。在临淄齐文化博物馆,我从历史记载的《六韬·文韬·六守》中去找佐证。六守三宝是记载于战国兵书《六韬·文韬·六守》中的治国方略,托名姜太公向周文王提出的政治纲领,包含人才选拔与国家经济管理两大核心内容。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指仁、义、忠、信、勇、谋六项人才标准,通过观察候选人在富贵、权力、责任、危难等六种情境下的行为表现进行验证;三宝指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
淄博烧烤爆火出圈的过程,淄博烧烤背后的很多过去和未来的故事,都可以从这种齐文化的源头找到基因和密码的对应。那天下午在淄博会客厅,一边听着贸促会的负责人介绍,我一边随手拍了宣传灯箱上的一组数据:淄博拥有的国家制造业冠军24家,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7家,中华老字号10家。成立于1943年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新华制药,已经拥有了5个产业园区和200多家合作知名企业。这些都是齐文化故地大农、大工、大商的现实版本,一个城市的自信还在于对这些数据的载体蝶变的美好预期,这与淄博烧烤从“流量”到“留量”蝶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有这些终极价值的指向都离不开以民为本的敬畏和情怀。在焦裕禄纪念馆,我看到了少年焦裕禄写的一篇作文:“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国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后来,他把这种情怀带到了兰考,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他大声疾呼:“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再后来就有了焦裕禄与兰考人民一起战天斗地,有了让无数人铭记的焦裕禄精神。在那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前驻足: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水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勿改英雄意气。一种发自肺腑的崇高和敬仰在心中涌流—源是一种文化信仰的神圣,流是一种终极价值的指向。
每次回鲁北老家的路上,我都会经过淄博。古老的齐风熏陶和沉淀的那种厚重与沧桑一直如影随形。这么多年,我始终感觉欠着淄博的一份深情,所以和同事说起淄博,我对这份深情表达地就特别真诚和透彻。我说老家离着临淄就是二十公里,我小的时候听大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去临淄,去博山,去张店,所以在心底从很早就把淄博作为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早就想找一个视角解读一下我心中和眼中的淄博。在时间的交替中,我们每天都在各自平行的时空中行走。有时和一个城市也许有着共同的夙愿,就在等待中寻觅那个看似偶然的邂逅,当然了,这种看似偶然更多是水到渠成。去临淄齐文化博物馆的时候,一进展馆,就看到了立着的影壁上镌刻的四个大字“泱泱齐风”,与我心中的“泱泱淄博”是偶遇,是巧合,是交替时间和平行时空的宿缘,就当我对泱泱齐风在我走过路过的那些淄博元素中的一种现代解读吧!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沈阳股票配资公司,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